深圳光明沪农商村镇银行

首页> 关于我们

区县动态

光明新区十年嬗变 大项目促大发展 创新驱动唱主角

发布时间:2017-09-01来源:深圳新闻网浏览字体:[      ]

深圳新闻网8月18日讯 十年嬗变,光明向前。

2007年8月19日,光明新区正式成立。如今,光明新区即将迎来十周年“生日”。经过十年砥砺前行,被誉为“深圳西北门户”的光明新区,正经历一场由内到外的嬗变,新区在经济综合实力提升、城市功能完善、民生事业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可谓是“旧貌换新颜”。

特别是自去年7月16日,市委决定由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李华楠兼任光明新区党工委书记以来,李华楠坚持以“比原特区内地区更高的标准”来抓工作,持续深入推进光明新区改革发展。从抓安全隐患整治、补齐治理短板到提升城市品质,从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到干部思想作风的深层次转变,光明新区正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精神嬗变和实践跨越,新区工作呈现出“由被动向主动转变、整治与发展同步推进、重点工作与全面工作紧密结合、整体形象显著提升”四个特点。

站在新的起点上,光明新区迎来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中山大学·深圳、华星光电G11、华侨城光明小镇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光明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将迈上更高的台阶,朝着现代化国际化绿色新城和质量型创新型魅力之区的发展目标阔步前行。

超千亿级“巨无霸”领航

全球液晶显示产业基地异军突起

梳理光明新区坚持“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理念的十年发展历程,华星光电这一超千亿级产业“巨无霸”的落地,毋庸置疑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9年11月16日,华星光电项目正式签约落户光明新区。

2010年1月16日,投资规模达245亿元的华星光电一期项目在光明新区正式动工,成为国内首个自主建设、集成创新的平板显示产业标杆项目。同年12月28日,主体厂房最后一片顶板合拢,成为当年全国单体最大的厂房和全国建设速度最快的现代化厂房。

2011年8月8日,华星光电一期项目正式投产,项目从打桩到“点亮”,仅用时17个月。10个月便爬坡满产,实现当年投产当年盈利。

2014年9月底,总投资244亿元的华星光电二期项目主体厂房提前1个月封顶。

2015年4月24日,华星光电二期提前50天实现量产,又一次刷新了中国面板产业建设史记录。

2016年11月30日,华星光电第11代TFT-LCD及AMOLED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建设项目(简称G11项目)开工建设,成为深圳建市以来单笔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总投资538亿元,计划于2019年3月实现量产,设计产能月投片量14万张,预计年均产值将达约300亿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

华星光电三期项目叠加,累计投资超过1000多亿元。这一超千亿级产业“巨无霸”的集中落地,对光明新区、深圳市乃至珠三角的辐射效应、上下游产业拉动和放大效应是非常明显的。G11项目甫一落地,带动辐射效应便已凸显。

2017年4月28日,华星光电G11新型电子显示玻璃项目在光明新区开工。该项目作为华星光电G11项目的配套项目,为光明新区乃至深圳市液晶显示产业链集群再添“生力军”。该项目规划总投资约59亿元,项目设计产能36万片/月。其中,一期投资30亿元,拟建设1条G11玻璃基板后段研磨加工生产线,设计产能为18万片/月,预计将于2019年第一季度开始量产。

随着第11代新型电子显示玻璃项目的落地建设,广东省内将形成完整的液晶显示产业链集群,对深圳及珠三角地区打造高端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加速地区产业升级、提升整体竞争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华星光电这一“产业航母”的龙头带动作用下,光明新区构建了一条完整的液晶显示产业链集群,包括上游原材料生产环节的三利谱科技及日东光学的偏光片、旭硝子的玻璃基板、帝光电子和星源电子的背光源、莱宝高科的彩色滤光片及力合薄膜的TFT防静电膜、林德和美国空气化工的特殊大宗气体。中游液晶面板及模组生产企业项目包括华星光电3条液晶面板线、莱宝高科2.5代TFT-LCD液晶面板及华映显示、宇顺电子大尺寸TFT-LCD液晶模组等。此外,下游品牌制造商还有大量的电视、手机和平板电子产品制造企业聚集。

据悉,这一带动效应还在进一步扩大,在G11代线项目的选址地块,华星光电计划配套建设一个液晶显示产业园,主要用于布局和引进液晶面板显示产业链上游配套研发和生产。

在一个区域内,形成如此高度集中的规模集聚性产业链条,在全球同行业中尚属先例,这也让光明新区一跃成为全球极具竞争力的液晶显示产业基地,同时,也让深圳在全球液晶显示产业领域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高新龙头“百舸争流”

高新产业成经济发展“主引擎”

光明新区作为深圳的新经济增长极,一直以来将创新驱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主引擎。华星光电这艘高新“产业航母”的蓬勃发展,只是光明新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在大项目集中发力、龙头企业带动下,光明新区经济保持强劲的前冲势头。光明新区成立之初的前7年,经济总量保持年均约25%的高速增长,增速连年位居全市第一,创造了“光明速度”。“光明速度”的背后,创新驱动是其最大推动力。

近年来,光明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接近六成,高新产业成为新区经济发展名副其实的“主引擎”。新区年产值超过100亿元企业达到3家、超10亿元企业达到26家。

目前,光明新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60家。新组建国家级企业创新平台3个,市级以上各类企业科技创新平台达48个。新区共有智能制造、智慧时间等9个众创空间,入驻项目116个,总面积接近1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2700万元。诸多创新优质要素的集聚,为下一步新区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

据悉,今年上半年,光明新区GDP完成363.02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全市排名第二,呈现稳中趋升的良好态势。数据显示,上半年光明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3.58亿元,同比增长27%,增速较一季度提高7.2个百分点,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49.6%,完成率全市排名第一。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894.36亿元,增长12.5%,增速全市第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4%,增速全市第二,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除了华星光电这艘高新“产业航母”,近年来,光明新区高新龙头企业发展呈现“百舸争流”态势。普联技术公司(TP-LINK)是光明新区三家年产值超百亿的企业之一,具有领先全球的技术和产品。总部位于光明新区的欧菲光是中国精密光电元器件及相关新型显示关键光电元器件行业的龙头企业。此外,光明新区还有日东光学、研祥智能、贝特瑞、得润电子、星源材质等一大批发展迅猛的高新技术企业。

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

打造全市重要的产业创新中心

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道路上,今年光明新区紧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脚步,率先提出积极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把各种创新要素培育起来,为各类人才来光明创新创业营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将光明新区打造成全市重要的产业创新中心。

光明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邝兵认为,光明新区具有高新技术产业基础,拥有大批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和上市公司,有条件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和全市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过程中大有作为。

据介绍,光明新区地理位置优越,既是珠三角“穗港深”经济圈和城市发展轴的重要节点,又是跨珠江口新兴城市发展带的组成部分,将进一步成为深圳面向珠三角腹地的桥头堡和重要门户。作为深圳市重要的经济走廊和战略拓展区,光明新区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优势可谓得天独厚。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光明新区一边连接着深圳科技创新强区南山区,可主动承接南山区辐射和创新外溢效应;一边连接着承载东莞高端制造的松山湖,可探索“总部+基地”合作模式,引导新区制造业总部企业在东莞布局生产基地。同时,新区对外交通便利,龙大、南光高速,地铁6号线、13号线纵贯南北,在建的外环高速横贯东西。依托广深港客运专线光明城站,光明新区9分钟可达深圳北、19分钟可达福田、25分钟可达广州,构筑了舒适的“半小时都市生活圈”。

光明新区提出,结合新区实际,创造性加以落实,以重大项目建设为依托,全力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和产业创新中心,营造创新生态体系。

目前,光明新区正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12项具体行动,依托辖区重点企业在石墨烯、新型平板显示等领域取得突破,掌握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与此同时,新区推出了《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促进科技创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措施的实施意见》《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配套实施细则(修订稿)》系列文件,以及《光明新区“鸿鹄计划”系列实施方案》,着力谋求从制度层面为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一个极具竞争力的软环境。为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光明新区将每年直接用于支持企业发展的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总盘子从7000多万元提高到2亿元以上。

据悉,今年上半年,光明新区已开展两个批次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扶持,资助企业221家,项目227个。2017年第一批国高企业已有112家企业提交申请。新区52家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已建立研发机构40家,覆盖率由67%提升至77%。新组建国家级企业创新平台1个(华星光电AMOLED工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华星光电“第8.5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产业化项目”荣获2016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截至今年4月底,新区共申请各项专利2569项(发明专利785项),获得授权1249项(发明专利387项),有效发明专利3192项。

集聚高等院校等创新资源

构建完整的创新生态体系

回顾光明新区十年发展历程,其中最振奋人心的消息当属2015年12月中山大学·深圳正式落地光明新区,将按照世界一流大学标准建设校区,学校办学规模为全日制在校生2万人,占地约5000亩左右,预计在2018年投入使用。

中山大学·深圳落地,将为光明新区带来大量高层次人才,有助于新区提升创新基础能力,构建完整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不断增强新区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打造重要的区域性创新高地。与此同时,中山大学·深圳可以为光明新区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在2016年高交会上,光明新区与中山大学签约,双方提出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全面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推动一批标志性产学研合作项目落地,产生一批具备广泛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在校区周边地区联合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通过联合共建科技园、研究院、公共技术平台、科技创新平台等模式,促进中山大学在光明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光明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中山大学·深圳的创新资源集聚效应已经凸显。毗邻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光明新区天安云谷项目提上日程。5月31日,光明天安云谷项目合作开发框架协议签订,标志着该项目进入实质性阶段。该项目产业及规划研究涉及面积2.2平方公里,总投资约800亿元。项目将依托中山大学·深圳,打造有光明新区特色的智慧园区、总部经济发展示范区、社区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区及产学研合作示范区。

业内人士表示,光明新区要抢抓“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机遇,关键要构建创新生态体系,配套便捷的交通和优美的环境,不仅要引进创新创业人才,更要留得住创新创业人才。

在距离光明城高铁站5分钟车程内,光明新区布局了一个重要的创新载体——光明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光明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内可谓卧虎藏龙,不少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掌握了领先全球的关键技术,成为细分行业的“小巨人”和“隐形冠军”。目前,光明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已引进了34个创业项目,其中有7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4名“孔雀人才”。

关于我们|人才招聘|网站声明|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2012 深圳光明沪农商村镇银行 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沪ICP备06030408号-2 服务热线:4009962999 网站支持IPV6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7689